老舊小區改造是提升老百姓獲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以城市更新行動為抓手,將老舊小區改造列入每年重點實事工程計劃。通過推行成片增梯、住區街區聯動塑造等手段,走出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老舊小區“更新路”,讓城市更加美麗宜居。
截至去年年底,昆山市累計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94個、共計685萬平方米,惠及居民6.52萬戶,累計啟動既有住宅加裝電梯347臺。
舊改結合成片增梯省錢省心有保障
“感覺非常開心,現在上下樓方便多了?!本幼≡诓裢跖^2單元的朱建國今年70歲,他和老伴住在小區4樓?!半m說現在年紀不大,勉強還爬得動,但體力一年不如一年,這電梯早晚都用得上?,F在裝上了,我們不用再費勁爬樓,尤其拿點重物的時候很輕松,幸福感一下就提升了?!?/p>
據了解,柴王弄小區建成于1999年,共7棟樓、14個單元?,F如今,小區已成為江蘇省縣級城市中首個成片增梯小區,為老舊小區推進成片增梯提供了樣板。
加裝電梯后的柴王弄小區
加裝電梯工作中,每家每戶要花多少錢是老百姓關注的問題。以朱建國這樣的4樓住戶為例,總共花了不到2.4萬元就實現了“增梯夢”?!鞍惭b一部電梯總費用是53萬元,管線遷改、基礎預埋等加裝電梯基礎建設的10萬元,由政府結合老舊小區改造一并承擔,再減去加裝一部電梯政府給予的20萬元補貼費用,這棟樓8戶有加裝電梯意愿的居民只需支付23萬元。根據相關政策,按樓層臺階數計算,費用最高的6樓居民也只付了4.3萬元左右?!崩ド绞凶》亢统青l建設局改造辦主任徐通博說。
近年來,昆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積極推行“舊改+成片增梯”新模式,開展一體化改造,完善老舊小區改造“十四項菜單”,改造綜合單價從600元/平方米提升至1100元/平方米。在改造方案設計階段,增加“電梯基礎預埋”選項,將電梯基坑與道路、景觀、停車位等統籌考慮,并前置完成管線遷改、基礎預埋等加裝電梯基礎建設,避免二次開挖,讓原本3至5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在3至5個月內完成,大幅降低加裝電梯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同時也降低了居民的經濟負擔。
“如果說改造是雪中送炭,那加裝電梯就是錦上添花,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同步做好,那就是為我們做了大好事、大實事?!?5歲的崔福森居住在距離柴王弄小區1.5千米的采蓮新村,現如今,小區內13個單元電梯基坑已預留好,施工完畢后加裝電梯。崔福森現在每天都要看看改造施工、加裝電梯進度,滿心期待早日使用電梯。他表示,之前張羅過小區加裝電梯事宜,接觸了兩家電梯安裝公司,都不太信任。這次政府將老舊小區改造與加裝電梯結合,開展成片增梯,自己很放心,期待早日能裝好電梯。
今年,江蘇省把“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504個,持續推動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房地產市場監管處處長李震表示,全省各地將構建“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的工作機制,加快項目審批,做到“愿加盡加、能裝快裝”。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推行代辦報建、報檢制度,統一設計、統一采購,開展規?;友b建設,降低加裝成本,讓幸福感不斷提升。
打通圍墻內外 彰顯地域文化特色
黑白色調的建筑立面、展示街巷變遷的“亭林印象”“亭亭玉峰、德立林林”等雅致景觀小品……走進亭林片區,粉墻黛瓦、素雅整潔,處處顯露著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
改造工作啟動伊始,昆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通過查閱縣志、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走訪居民等形式,深入挖掘片區歷史文化資源,著力構建“一蹤·兩心·三街·四景·四片”的老城特色整體空間結構,探索“住區—街區—城區”的綜合性改善路徑。
“亭林印象”主題景觀小品
“改靚‘面子’更要注重‘里子’,我們轉變原有思維模式,將傳統‘城市硬件增容’觀念轉變為‘城市品質提升’,將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視作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注入老城文化元素,打造‘亭林印象’視覺主題,讓居民走出家門即可品讀老城歷史?!睋ド绞凶》亢统青l建設局副局長潘志勇介紹,目前,片區內各小區經過改造后各具特色。里厙二村突出“吏舍”及孟郊出生地的地域文化內涵,建設官式建筑小品、孟郊主題游園等文化景觀節點,強化“先賢故里”城市意象;柴王弄小區通過打造半山橋玉鎮坊、柴王弄名仕宅第等文化宣傳設施,內在文化屬性躍然而出;麒麟新村則根據本區居民要求,保留原有雕塑,增設石刻祥云底座,寓意“麒麟踏祥云,人間百難消?!?/p>
里厙二村官式建筑小品
除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彰顯特色風貌外,昆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將住區改造與街區更新相結合,“圍墻”內外聯動提升是亭林片區改造另一大亮點。
區域之內,鮮見圍墻,樓與樓之間風貌貫通,與外圍街道風格統一融合。以省級亭林特色風貌塑造試點項目為契機,從區域性規劃出發,建設慢行休閑系統,將柴王弄小區部分濱河步道聯通致塘河,打造城市休閑步道,讓小區內外居民共享城市濱水空間。同時將小區出入口區域讓渡給街區,設置宣傳欄、城市家具等,內外聯動,推動街區資源共享。
設計師下沉 人與城的“雙向奔赴”
走出昆山南站,步行不久便能到達全省首個省級宜居示范街區——中華園街區,在這里,隨處可見拿著大包小包、拖著行李箱的“昆漂”,這些“打工人”成為街區內一道獨特的風景。
來自甘肅的龔女士剛下火車,便直奔中華園尋找住處?!拔沂窍萝嚭舐爠e人介紹過來的,來了以后感覺這里環境還不錯,周圍吃的用的都能買到,比較方便,準備先在這里安頓下來?!?/p>
中華西村廣場
中華園街區總面積78.8萬平方米,原是安置房小區,包括中華北村、中華西村、中華園東村3個老舊小區。因緊鄰昆山綜合保稅區,產業構成中有大量制造業,用工需求量極大,街區中3.4萬常住人口中,外來人口占比達81.8%。這些外來人口是昆山市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堅實力量,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建設理念推動下,2018年~2022年,昆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根據特殊人口結構與發展訴求,將目光聚焦外來人口,對街區開展綜合更新,打造更加吸引人的宜居環境,推動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相互成就”。
“在規劃項目之前,我們團隊做了很多‘功課’。據調研,旁邊的昆山綜合保稅區高峰期用人數可達18萬,面對這樣一個基數龐大的群體,他們對居住的共同需求是什么,怎樣通過環境去帶動人、影響人,成為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睋K州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昆山分公司總規劃師倪冶介紹說,秉持全過程參與的設計理念,團隊規劃師在小區內租了臨時床位,切實體驗生活在這里的真實感受。
經過多元化的深度調研,規劃團隊發現,由于長期與人合租,“昆漂”們渴望擁有開闊、寬敞的獨處空間,加上平時出行以電動自行車為主,小區內本地人也多為老年人,機動車使用需求少,因此項目在改造中將原有機動車道全部改為人行道,并最大化保留原有喬木,打造“L”型景觀軸,還在多處設置了小游園、長椅等,讓居民有充足的交往活動空間,不斷增進他們的情感聯結。
針對外來人口中青壯年人口比例高、學歷低等情況,規劃團隊設置了文化長廊、“悅讀”角等共享空間;策劃“中華園、我的家”系列活動,通過開展社區講堂、微展覽等主題活動,強化社區凝聚力,也增強了外來人口的地域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推動外來人口主動融入昆山。此外,通過改造擴建,將社區用房從3300平方米增加至1.5萬平方米,提供文體活動設施、商業服務設施、醫療衛生設施、養老服務設施等,并提供修鞋、縫紉、修拉鏈等“有溫度”的貼心服務。
“小區改造后,成效還是很不錯的,居民一些原有的不良行為也減少很多。因為很多居民是深度參與改造的主體,他們的觀念都在轉變,也會帶動周圍居民去維護好小區環境?!必撠熤腥A園街區物業服務管理的項目經理林福麗說。
在工作推動中,以老黨員、業主委員會代表、外來人口代表、社區工作者、商鋪經營者等為核心,共同制定議事規程,多項工作交由居民決策,輔以專業技術指導。
中華北村在改造中成立志愿者隊伍,積極參與改造管理,收集居民意見建議50條、調解問題20個,有效推進改造進度,保障了改造效果。此外,中華西村還成立了由8位小區熱心居民組成的中華西村改造工程監督隊,一方面,監督工人是否文明施工,檢查有無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及時跟進進度并做好回訪,提供便民化服務,讓居民更放心。
“通過一個個微更新行動,居民看到了改造的力量,同時也會更加珍惜現在的改造成果。這樣的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進一步增強了居民對小區建設的歸屬感和成就感,讓老舊小區‘青春’常在?!迸酥居抡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