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

中國建設報社主辦

吉林松原:織就生態綠網 構筑魅力家園——“全域海綿”引領東北地區西部生態經濟帶樣板區建設
2023-02-22 21:17:46    作者:劉英杰

與山水相融、與生靈共處、與草木共生,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追求,也是每一座城市的理想,更是每一個人的向往。位于吉林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南端的松原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全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休閑、宜居的美麗城市,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經過多年建設,一個以公園綠地為點、綠道綠廊為線、周邊山水湖泊等為面的“點線面”相融合的城市綠色生態網絡在松原織成,城市的親水特色和生態魅力充分彰顯。

標本兼治保生態濱江親水增特色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生產之要。人水和諧,是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松原市積極貫徹落實河湖長制,全面開展松花江流域綜合治理,扛起了松花江和查干湖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為此,松原市落實《查干湖治理與保護規劃(2018—2030年)》要求,編制了《吉林省查干湖水生態修復與治理實施方案》《查干湖生態旅游發展專項規劃》《查干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2020—2030年)》等規劃和方案,積極創新生態實踐,扎實推進查干湖生態水土保持、查干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等項目建設,突出抓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治理,實現查干湖水體動態轉換。

ImageFetcher (12).jpg查干湖

有了制度的保障和規劃的引領,松原市開始了水生態系統修復工作。有機結合全域生態保護修復和城市建設,聚焦保護和修復天然河流、湖泊、坑塘等自然水系,著力構建良好的水城關系。依托自然江河、松原灌區等重大水資源配置,建設實施引得進、蓄得住、排得出的“黃金水道”,構建了引、灌、排、提相結合的河湖連通體系,向西部地區的重要湖泡、濕地供水,回補地下水,恢復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實現了為水留空間、留出路。2017年,松原市抓住吉林省實施西部河湖連通工程契機,實施引水入松,重點推進了72個湖泡的溝通連接工作,增加濕地、草原、水面及旱田灌溉面積,形成70公里長動態循環的城市地下補水體系,在江南城區形成總面積37.12萬平方米的水域,對改善江南城區的水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水生態的保護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系統的水生態修復工作,松原市還強力推進無名泄支河道黑臭水體治理和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力爭實現標本兼治。沿岸新建截污干管,實施雨污分流改造,清理約17公里的河道垃圾,拆除河道旁旱廁30座,無名泄支河道水體黑臭現象已基本消除。對道路、老舊小區、公園綠地進行海綿化改造,促進雨水源頭下滲,減少雨水面源污染,控制合流制管網的溢流污染。建設市區江南污水處理廠提標及擴建工程,有序推進市區江北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力圖通過增加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減少污水溢流至松花江的水量,保障松花江的水質。

根據監測數據,納入國家考核的“兩江一河”4個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水標,優于國家要求的Ⅳ類標準,優良水體比例達到100%。查干湖整庫區水質提升至Ⅳ類標準,“湖亮、水清、岸凈”也成為現實。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查干湖畔,詳細了解查干湖生態保護工作和旅游業發展情況后,給出了“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的高度評價。

在完成松花江流域綜合治理任務后,松原市并沒有就此停住腳步,而是展開了更高層次的追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抓住自身的水生態優勢,為人民群眾打造一個賞心悅目的濱江親水生態樂園。

松原市內江河縱橫,泡沼眾多,水資源豐富,尤其松花江水穿城而過,具有天然的水生態優勢。近年來,松原市始終堅持一江兩岸協同發展的原則,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基本目標,全面推進兩岸沿江開發,著力把沿江帶打造成防洪安全帶、生態保護帶、濱水景觀帶和旅游休閑帶,積極打造生態親水城市。

為充分利用好江水穿城而過這一優勢,松原市全力加快沿江開發,規劃建設完善沿江景觀步道、公園以及兩岸綠化、美化。松原市新一屆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以更高標準打造一江兩岸,目前已委托國內頂尖技術團隊編制了《松原市“一江兩岸”詳細規劃》,包括“一江兩岸”城市設計、濱江景觀提升規劃等內容,規劃將重點妥善處理人、江、岸,白天與晚上,冬天與夏天等關系。2023年將重點實施江北濱江綠廊改造工程、兒童公園改造工程、納仁汗公園改造工程等一批項目,對綠廊和公園內部的休憩步道、健身廣場、景觀亭廊、景觀小品、亮化工程進行整體提升,美麗的江邊將成為市民和游客休閑娛樂打卡的首選之地。

里外兼顧建“海綿” 城市宜居添魅力

一座充滿魅力的美麗宜居城市,不僅“面子”要賞心悅目,“里子”更要配套完善。海綿城市建設正是“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的重要措施之一。2018年10月,松原市被評為吉林省海綿城市建設省級試點城市,此后便開始了海綿城市建設之旅,并于2022年成功申報成為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

松原市和很多東北城市一樣,排水設施歷史欠賬較多。由于排水管網建設標準低、中心城區缺少排澇水系、松花江高水位造成排水頂托等原因,導致城市內澇嚴重,長期處于疲于防汛、內澇看海的窘境,雨季出行不便更是嚴重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對此,松原市以海綿城市建設統領中心城區的城建工作,采用“藍綠灰”相結合的措施,系統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優先源頭減排,從小區、道路、綠地改造入手,擴大城市透水面積,提升滲透能力。完善管網排放,打通錦江大街、哈達大街等雨水主通道和地表行泄通道,清淤排水管道,改造泵站,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強化蓄排并舉,對幸福、兒童、蘇力德等城市公園進行改造,增加地表蓄水空間,提升城市滯蓄能力,全面增強城市韌性。

ImageFetcher (13).jpg

錦江大街雨水管線施工張加新攝

截至目前,伯都訥南街雨水管線改造項目、規劃十二街周邊道路雨水管網建設項目、幸福公園周邊道路地表行泄通道建設項目已經完工,哈達大街、錦江大街等雨水主通道以及沿江泵站能力提升等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今年將對城區的管線全面清淤、增加雨水入江口,在錦江大街、鏡湖南路新增城市水系,全面提升松原市排水防澇能力,力爭到2025年24小時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下時,城市不發生內澇。

海綿城市能夠蓄存水分、涵養水源、減少城市內澇,也能夠優化生態、提升城區品位,使城市更宜居。因此,松原市將海綿理念與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有機融合,通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施工,將各個海綿項目打造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

小區是市民居住的主要載體,也是市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空間。松原市是在扶余、前郭兩座縣城基礎上于1992年成立的,雖然建市較晚,但60%的建成區面積為老城區。松原市以海綿城市示范市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步伐。在小區改造設計方案中,充分融入海綿城市的理念和要求,一方面對雨水徑流進行控制,解決內澇積水、雨污合流、雨水面源污染等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精巧設計,增綠造景,美化市民生活空間。

ImageFetcher (10).jpg恒大御景灣小區

對小區進行海綿化改造時,首先進行調查,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在需要翻修道路、排除內澇、增加車位、打通生命通道、提升綠化的區域,沿途布置透水地面、碎石滲透帶、雨水調蓄池、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雨水溢流通道等海綿設施,實現雨水先進海綿體進行消納、再排往市政管網的路徑。與此同時,在海綿化改造時將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民生愿望變成現實,對舊樓進行外墻粉刷和保溫改造,對供水、供熱等管網進行改造,增設庭院綠化和健身器材,突出海綿城市建設的“民生工程”實效。

松原市計劃在海綿城市示范市建設期間,將中心城區2005年前建成的小區全部進行改造。截至目前,江北文化康城、富江苑二期、康庭雅苑、江南光宇盛世華城、九州名城、麗水花園等小區正在改造中,預計于2023年5月完工。

ImageFetcher (11).jpg口袋公園

公園承載著休閑、娛樂、健身等功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公共場所。松原市高度重視公園品質提升,在海綿城市示范市建設過程中,對幸福公園、龍華公園、兒童公園等總面積約為213萬平方米的公園進行改造,將海綿理念融入到公園體系建設之中。一方面,利用公園內的蘇力德湖、鏡湖、天鵝湖、中山公園湖,提供28萬立方米的雨水調蓄空間,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另一方面,不斷提高公園的品質,為市民提供休憩鍛煉場所。在公園改造中,突出精品化和多元化,設置健身設施、娛樂設施,融入文化元素,實現公園形態、社區生活、徑流管控的有機融合。

ImageFetcher (9).jpg中山公園

同時,結合城市更新行動,不斷增綠添彩,提高綠化空間品質。計劃在東外灘、如意廣場、松楊廣場等地方新建14處口袋公園,為市民提供更多休閑去處。

此外,由于松原市建市之初城市綠化覆蓋面非常小,市委市政府下決心拆墻透綠、見縫插綠,要求將所有的機關、事業單位、企業以及江北公園的圍墻全部拆掉,并取消公園入園收費,實行開放式公園。此舉將城市公園由江北一個公園變成兒童公園、那仁汗公園、成吉思汗公園、蘇力德公園、巴爾達公園等多處休閑娛樂場所,既增加了城市綠化覆蓋面,又提升了城市形象,更滿足了市民健身娛樂活動場所的需求,實現了“人在畫中走、車在綠中行”的美好景象,真正達到了園林城市標準。

未來三年,松原市將統籌推進“全域海綿”與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老舊小區改造、水環境綜合保護、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等工作,錨定“嚴守查干湖生態底線、帶動松花江流域保護”的工作目標,以松原市帶動松花江生態帶海綿城市建設,努力建設東北地區西部生態經濟帶樣板區。本文圖片除署名者外均由李華玉提供



網友評論
? Top 影音先锋无码A∨男人资源站